异法方宜
给一个人看病,了解他从哪里来、体质如何非常重要!因为地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体质。作为医生可以上不知天文,但是一定要下知地理。医生询问病情的时候,一定要先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他从小生长的环境。
经文:
故圣人杂合以治,各得其所宜。故治所以异,而病皆愈者,得病之情,知治之大体也。
中医治病并不难
中医治病的思路:先问地氏,再下疗方
梁冬:继续讲《异法方宜论》最后一段,“故圣人杂合以治,各得其所宜”。
徐文兵:这是《异法方宜论》最后的总结。开篇黄帝问,“一病而治各不同,皆愈,何也?”学完整篇课文以后,大家就可以融会贯通了。比如说,有一个人来了,患的是痈肿疔疮,怎么治?
开篇黄帝问,“一病而治各不同,皆愈,何也?”学完整篇课文以后,大家就可以融会贯通了。
梁冬:你从哪里来……
徐文兵:“你从哪里来,我的朋友?”如果这个人是从东方来的,属鱼盐之地,而鱼使人热中,皮肤腠理疏松,那么我们就因势利导,把疔疮切开排脓就好了。
如果这个人是从南方来的,老吃一些发酵的东西,皮肤腠理比较致密,脓头还没有熟,不能用砭石给它切开排脓怎么办?我有两个方法:
第一,如果这个人体质比较强的话,那么用一些清热解毒药,如蒲公英、败酱草、金银花、连翘等,把他身上已经凸出来的小红头给消掉。
第二,如果这个人体质比较差,出来的脓头不阴不阳,那么用清热解毒药就不行了。因为这类药一般都偏苦寒,他的胃受不了。这时,就要用“托里透脓”的办法,给他用一些温补中焦的药,如黄芪、桔梗、白术等,甚至吃完后还可以让他吃一些穿山甲。服完这剂药后,患者身上不阴不阳的红头就会慢慢变得红、肿、热、疼,最后冒出一个脓泡,一挤就消掉了。
这些是用中药治疗的方法,用其他中医调理的方法也可以调治。其实,这些疔子是身体气血不通的地方。就像烧暖气,暖气烧得够足,但有的暖气片还是凉的,这是什么原因啊?因为有些地方没通。
如果病人是从南方来的,用针一通,红肿热疼要么直接消掉了,要么就爆发出来,再用针刺出脓就好了。如果病人是从北方来的,就要用艾灸的方法,先对这种瘪瘪塌塌,要成脓又没成脓的东西慢慢灸,等它饱满成熟,透出来之后再作处理。
给一个人看病,了解他从哪里来、体质如何非常重要!因为地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体质。《黄帝内经》又说“杂合以治”,什么意思?就是说,有的人我又给他吃药,又给他用砭石,又给他扎针,这种疗法叫什么呢?
给一个人看病,了解他从哪里来、体质如何非常重要!因为地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体质。
梁冬:这很像西方的“鸡尾酒疗法”,“杂合以治”,就是各种方法混合在一起治嘛!
用药的时间有讲究
徐文兵:比如说我现在看病,患者发着高烧来了,我一般会给他开点中药,说“半日许令三服尽”。“一日”是指12个小时,就是说6小时内喝完三服药,每隔两小时喝一次。
梁冬:直接说每隔两个小时喝一次不就完了吗?
徐文兵:古人比较雅。如果患者又吐又泻了,那么不必禁忌,得“顿服”,一次喝完搞定。还有的药得“一日一夜服”,白天喝一次,晚上喝一次,古书上也叫“半日许令”。
关于用药的时间的重要性,裴永清教授在带我实习的时候特别叮嘱过。同样是治感冒,你开的方子、我开的方子都一样,为什么我治好了病人,你却没有?区别就在于药的服法。
同样是治感冒,你开的方子、我开的方子都一样,为什么我治好了病人,你却没有?区别就在于药的服法。
西医有个名词叫“血药浓度”。你吃完药,得过一段时间,药性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后才能起作用。再过一段时间后,药性又下去了,就得赶紧补充。
其实,吃中药也是这样。如果你感冒了,隔两个小时喝一次药,药力就能跟上,烧很快就能退。一般中医说的“半日许令三服尽”,是说吃一付半药,烧就退了。如果你不懂得正确服药时间,还跟治慢性病那样,上午吃一次,晚上吃一次,即使感冒药方开得对,治疗效果也不会好。
治感冒这样的小毛病,我一般只开中药。而对于一些疑难杂病,我会用点穴、艾灸、针刺等办法,最后再加中药。同时,我还会加一些心理疏导或者食疗的建议。这种治病的方法,就叫“杂合以治”!
治感冒这样的小毛病,我一般只开中药。而对于一些疑难杂病,我会用点穴、艾灸、针刺等办法,最后再加中药。同时,我还会加一些心理疏导或者食疗的建议。这种治病的方法,就叫“杂合以治”!
现在很多人习惯吃化学药片,每天一大把。在要我看来,天天吃药就吃饱了,还吃什么饭呢?药片杂合多了,起到的作用就不一样了。
梁冬:这个在企业界里叫“整合营销”。各种营销手段联合在一起,管他呢!反正总有一个方法能搞定。
徐文兵:不是你那么解释的啊!
梁冬:当然,开个玩笑啦!其实,“杂合以治”的背后还有一个次序的问题,谁在前,谁在后,配合对了才能治好病。
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病方法
徐文兵:我有的时候观察一些病例,比如说,有些人扎完针就有效,他跟我说:“徐大夫,我让你扎完之后,开着车我就想睡。”我说:“你可别睡,出了交通事故就不好了。”这一看就是针刺的效果。
还有的人吃完药有效果。我治过一个失眠的病人,用的是《黄帝内经》里一个方子,叫“半夏秫米汤”。这个病人特别有意思,他说喝完药后“覆杯而卧”,刚把杯子放下,嗬,睡着了!
还有的人呢,可能没吃药,但是被我说的话打动,心情一下豁然开朗。有一个病人跟我说:“进你诊室前,我是一种心情,出你诊室,我心情就变了!”
其实,作为大夫,我觉得真正影响病人的应该是什么?是心情。病人不是机器啊!而现在医院的护士叫病人,都是说:“几床几号,来拿药。”我觉得这很不人道。病人是个人,他有名有姓、有思想、有感情、有情绪……而且,很多病是不良情绪造成的,把病人的情绪理顺了,他病才会好得快一点。
病人是个人,他有名有姓、有思想、有感情、有情绪……而且,很多病是不良情绪造成的,把病人的情绪理顺了,他病才会好得快一点。
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疾病,每个人的效果都不同。慢慢地我们就能总结出来到底哪种方法对病人最起作用。
“杂合以治”还注重“合”字。“合”上面是一个“人”,下面是一个“口”,它与和谐社会的“和”意思不一样。“合”是合二为一的意思,英文叫“two in one”,两个变成一个。
我研究“合”字,是从腧穴开始的。有的穴位叫“合”,比如说合谷、合阳,为什么?因为两条经络汇聚到一块儿了,变成一条经络,所以叫“合”。
膀胱经在经过后项到肩背的时候,一根变两根,这叫什么?叫“分”。天下大势“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”,所以,膀胱经分岔的那个穴位叫“附分”。从膀胱经分出来的两条经络经过腘窝的委中穴,到达小腿的上部又合二为一了,这个穴位就叫“合阳”。
古人用字非常讲究。治疗时将两种方法结合到一块用,就叫“合”,合二为一的意思;多种方法放在一块用就叫“杂”,“杂合以治”。但是这一方法背后有个指导思想:大夫要调患者的气、调患者的神。因此,砭石也好,针炙也好,导引也好,按跷也好,毒药也好,它们都不是直接治病,而是间接治病。
打个比方,用砭石要因势利导,在邪气喷薄欲出的时候,给它切一刀,这样才有效。要是人家还没有长熟,你就切一刀,那叫泄气;长熟以后再切,才叫排毒。
梁冬:所以,有经验的人都知道,如果挤了没成熟的暗疮是要受伤的。
徐文兵:但有些人耐不住寂寞,非要捣鼓一下。
梁冬:其实,擦点碘酒,它就会迅速成熟,然后再挤就行了。
徐文兵:真的吗?
梁冬:以前,我长满脸暗疮的时候,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。
徐文兵:真的,你还有过这个阶段?
梁冬:对对对,相当具有传奇色彩啊,哈哈!
徐文兵:中医有两种丹药叫红升和白降,专门拔毒的。如果你身体有的地方毒不熟,怎么长也长不出来,贴上膏药以后,就把毒给拔出来了。这叫因势利导,也叫导引,把那块儿的气引到这块儿。由此可以看出,“杂合以治”的背后要触动病人的神和气,最后达到治病的效果,离开了病人,医生有劲也没处使。
中医有两种丹药叫红升和白降,专门拔毒的。如果你身体有的地方毒不熟,怎么长也长不出来,贴上膏药以后,就把毒给拔出来了。
2.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,得病之情,知治之大体也”
当医生要以病人为本
徐文兵:我经常思考一句话:以人为本,病人和大夫都是人,要以谁为本?
我经常思考一句话:以人为本,病人和大夫都是人,要以谁为本?
梁冬:以病人为本,是吧?
徐文兵:但现在的医疗体制是以医生为本。大家得病以后,都说我得去找一个好医生,就有救了。其实,如果病人的自愈能力强,即使碰到一个不高明的医生,只要别被他往邪路上引,病照样能好,照样好得快。
以人为本,一定是以病人为本。以医生为本的结果是什么?“身怀利器,必起杀心”,如果医生的治疗技术、手术技术高明,整天会想什么?今儿要是不切点什么、割点什么,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。
以人为本,一定是以病人为本。
梁冬:对呀!我就奇怪,古代也没有那么多的外科手术,那古代的人得了乳腺增生怎么办,难道都切掉?那不可能的嘛,那还要不要活了?
徐文兵:关键是病变的组织切了以后还会长,就像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一样。如果让“以医生为本”的这种体制发展下去,就会形成一种“God complex”,西方叫“上帝情结”。
医生慢慢地就觉得自己是上帝了。他觉得是我救了病人,病人的心跳都停了,是我做了心外按摩,我打的强心针,从而让病人康复了。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是上帝以后,很容易开始干坏事,而且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,这是最可怕的。如果医生摆不正自己的位置,就会导致很多患者在被拯救的名义下被摧残。
梁冬:尤其是商业利益在后面支撑的时候,就会形成巨大的产业链。有一个老师曾说:很多疑难杂症很可能已经被攻克了,比如糖尿病,但如果新药上市,一个几千亿市值的市场就没了,所以没有人愿意把新药推出来。
很多疑难杂症很可能已经被攻克了,比如糖尿病,但如果新药上市,一个几千亿市值的市场就没了,所以没有人愿意把新药推出来。
徐文兵:不仅仅是药,当我们提倡用健康地生活方式预防疾病时,随之而来的是什么?会砸掉很多人的饭碗。
梁冬:对,最近徐老师都不敢随便讲牛奶不好了。哈哈!
徐文兵:我不是说牛奶不好,对婴幼儿来说,牛奶是不可替代的,我反对的是人到了成年还不断奶。我现在一说这个观点,很多人就瞪着一双惊恐的眼睛,说:“啊?那我缺钙怎么办?”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态思维。商业营销的可怕之处就在于,它已经成功地把一种观念植入到消费者的脑子里了。
我提倡成人要少喝牛奶,大家的第一反应是:啊,那我缺钙怎么办?我提倡少吃水果,大家的反应是:啊?那我的维生素从哪补充?啧!有的时候,向大家灌输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,简直就像在跟一个大风车在搏斗啊,我的天……
当我们提倡用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时,随之而来的是什么?会砸掉很多人的饭碗。
梁冬:刚才说到“故圣人杂合以治,各得其所宜,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,得病之情,知治之大体也”。我觉得这句话讲得很漂亮,它告诉我们:每个人的病都是能治好的,只要了解自己的身体。
啧!有的时候,向大家灌输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,简直就像在跟一个大风车在搏斗啊,我的天……
3.如何用音韵通心神
徐文兵:我建议大家没事儿的时候读读古文,古文除了有意境之美,还有音韵之美。古人吟诗、读书,都是摇头晃脑地沉浸在一种状态里,挺好!
梁冬:音是能拨动人心弦的。比如说律诗和绝句,对音都有平平仄仄的要求,一字一句打动人的内心。而有的音又是无声的,大音希声,最大最美的声音是无声。
徐文兵:声触动了你的心神,才会有音。“音”加个“心”,念什么?
梁冬:是谓“意”。
徐文兵:什么叫“意”?心里面有共振、共鸣。古人说“泰山崩于后,麋鹿戏于前”,外面是有声的,但我心里没音,因为我没有产生共鸣。但是,有时外面没有声,我心里却回荡着一种旋律。
什么叫“意”?心里面有共振、共鸣。古人说“泰山崩于后,麋鹿戏于前”,外面是有声的,但我心里没音,因为我没有产生共鸣。但是,有时外面没有声,我心里却回荡着一种旋律。
梁冬:这个常常有。
徐文兵:这就是无声而有音。明朝的东林党人,在东林书院挂了一副对联,“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”。不过,如果人真到了声声入耳的时候,就是要病了。
梁冬:对对对,有些失眠病患者,连隔壁厕所马桶在滴水都能听得见。
当什么声儿都能引起一个人的共鸣的时候,说明他就要病了。
徐文兵:对呀,这是他出神儿了。当什么声儿都能引起一个人的共鸣的时候,说明他就要病了。因为人一般都有主观选择性,愿意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,听到自己想听的东西。 打个比方,你跟一位老先生说话,他耳背,你说了半天他也没听见,但你一说——钱包呢?存折呢?他一下就听见了。只有触动他心神的东西,他才能听到。这就是“声”和“音”的关系,而我们经常说的“知音”,其实是一种心里的共鸣。
我们读古书时读出声,就会印了自个儿心里的神,触动心底的音,跟古人更接近。这与读翻译成白话文的版本相比,简直是天上地下。
把古诗翻译成英文,或把外国诗翻译成中文,哪怕翻译得再好,也缺少味道,没有那种音韵的美。而音韵本身是阴平阳平,一声二声是“阳”;三声四声是“阴”, 这种平仄的关系,让古诗达到了阴阳的和谐。读古书的乐趣,大家可以去慢慢体会。
梁冬:读古书一定要读出声。
我们读古书时读出声,就会印了自个儿心里的神,触动心底的音,跟古人更接近。这与读翻译成白话文的版本相比,简直是天上地下。
徐文兵:不仅要读出声,还可以模仿一下名家朗诵古诗、汉赋、宋词时的节奏。但是,过于职业化的朗诵就算了,我觉得播音腔极其难听。
古文有意境之美、音韵之美,可以通人心神。
4.当疾病刚刚“有情”的时候,你就要掌握它
徐文兵:我们常说一句话叫“识大体,顾大局”,这里面特别涉及一个“情”字——得病之情。我们经常说询问病情,什么叫病情?
“情”和“感”不一样。“情”是刚刚萌动,相当于春天,到了夏天火热炽烈的时候,情就变成“爱”或者是“恨”,那就是一种高端的表现了。我们经常说“情绪”,“绪”就是头绪,刚刚开始萌端和发芽。
“得病之情”的意思是,当患者的病刚刚有情的时候,你就要掌握它。
梁冬:深刻呀!深刻呀!
徐文兵:“病”如果继续发展,就形成了“病势”,慢慢地朝坏的方向发展。到了最后,不好救了,叫“病危”。要是患者的神没了,我们就说他“病亡”了。
“病”如果继续发展,就形成了“病势”,慢慢地朝坏的方向发展。到了最后,不好救了,叫“病危”。要是患者的神没了,我们就说他“病亡”了。
从病的发展过程来看,好的医生应该在知晓病情的时候就入手治疗。现在医学上习惯把所有关于病的发展都叫病情,其实不准确。“情”旁边是个“青”字,左青龙右白虎,它是处于一个刚刚萌动的状态,叫“得病之情(发病初期)”。
掌握了病情,下一步就要“识病之大体”,制定一个治疗方案,知道从哪儿入手。身和体不一样,“体”是分支,我们应该从分支去了解“身”的病情,然后根据病情和病势来决定治疗的方法。
一个好的大夫,治一场病就跟指挥一场战斗一样。所以,古人徐灵胎说过一句话,叫“用药如用兵”!用兵的人不是武夫,武夫是那种带着兵当“敢死队”往前冲的人,用兵的人叫帅,“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”,他既具有高度抽象思维能力,又知道把握大势、大局,知道如何取舍。
学完《异法方宜论》这篇经文后,我们要知道,作为医生可以上不知天文,但是一定要下知地理。医生询问病情的时候,一定要先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他从小生长的环境。
作为医生可以上不知天文,但是一定要下知地理。医生询问病情的时候,一定要先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他从小生长的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