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帝内经说什么-徐文兵_梁冬全6册_章节52_第三章:西方人容易得什么病

健康养生   2021-06-24 22:07   1932   0  

异法方宜

西方按五行归类来讲属金,包括现在说的金、石、玉这些东西,都属金。

金,主肃杀,所以在中原地区往西,一般都是戈壁、沙漠这样的地方,草木不生。中国的地理特点是西高东低,为什么说“滚滚长江东逝水”,就是因为“地势使然”也,西边偏高东边偏低,所以水都往东边流。

“金石之域,沙石之处。”西方的特点就是产玉石,矿产特别丰富,像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炼、玉石的出产,追到根上都在西方进行的。

西方的昆仑丘,神话中是王母娘娘住的地方,这也是一个文明的诞生地。

经文:

西方者,金玉之域,沙石之处,天地之所收引也。其民陵居而多风,水土刚强。其民不衣而褐荐,其民华食而脂肥。故邪不能伤其形体,其病生于内。其治宜毒药。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。

西方的地气是“肃杀”

梁冬:“西方者,金玉之域,沙石之处,天地之所收引也。”这句话怎么理解呢?

西方按五行归类来讲属金,包括现在说的金、石、玉这些东西,都属金。

徐文兵:先说“金石之域”。西方按五行归类来讲属金,包括现在说的金、石、玉这些东西,都属金。

金,主肃杀,所以在中原地区往西,一般都是戈壁、沙漠这样的地方,草木不生。中国的地理特点是西高东低,为什么说“滚滚长江东逝水”,就是因为“地势使然”也,西边偏高东边偏低,所以水都往东边流。

金,主肃杀,所以在中原地区往西,一般都是戈壁、沙漠这样的地方,草木不生。

“金石之域,沙石之处。”西方的特点就是产玉石,矿产特别丰富,像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冶炼、玉石的出产,追到根上都在西方进行的。

西方的昆仑丘,神话中是王母娘娘住的地方,这也是一个文明的诞生地。

梁冬:“天地之所收引也”,就是说天地是在那里“收引”吗?

徐文兵:这句话说的是日头从东方升起来,从西方降下去。“降下去”有个特点,秋天是主肃杀的,《黄帝内经》上说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”,这时也意味着人应该慢慢地收敛。

为什么说要收敛?你想,东方人的皮肤是什么特点?是疏理开放!如果到了西方你皮肤再这么开放,整天接收一些肃杀之气,你肯定长命不了。

东方人的皮肤是什么特点?是疏理开放!如果到了西方你皮肤再这么开放,整天接收一些肃杀之气,你肯定长命不了。

梁冬:所以说,如果东方的人贸然跑到西边去,会落下病来,对吧?

如果东方的人贸然跑到西边去,会落下病来。

徐文兵:就是挨(cèi,北京方言,打碎的意思)呢。下一句“其民陵居而多风,水土刚强”,讲的是西方人依山陵而住,其地多风,水土的性质又属刚强。

前面说了,东方人“安其处”,就是说不用为自己的居处而发愁。为什么?东方草木丰茂啊,你随便砍个树、搭个房子一住,就不用担心了。可到了西方没木头,咱怎么住呢?

梁冬:那就只能“陵居而处”了。

徐文兵:陵居,就是在山岭里掏个窑洞,这很简单。好多电影都到延安取景,延安人住什么房子?就是在丘陵上挖个洞穴。

梁冬:因地制宜、就地取材嘛!好的窑洞是什么?一定要是向阳的,冬暖夏凉。毛主席写《论持久战》,就是坐在窑洞的窗边写的,窗都是纸糊的,但窗子都是向阳的。

西方人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在丘陵上挖窑洞居住。

2.“其民陵居而多风,水土刚强”

“上风上水”对身体有什么影响

“上风上水”是什么意思

徐文兵:“其民陵居而多风,水土刚强。”北京平时刮的风大多是什么风?西北风。住在北京的人们,都把西北方叫什么?上风上水。

梁冬:“上风上水上海淀”,路旁广告都这么写。

徐文兵:这是什么意思呢?水是往低处流的。所谓“上水”,就是水的源头。历史上北京的水不好喝。为什么不好喝?因为北京的水碱比较大,拿来泡茶,泡不出好茶来。那时候皇帝喝的水,都不是北京本地井里打出的水。

水是往低处流的。所谓“上水”,就是水的源头。

北京有个王府井,它就有两口井:一个是甜水井;一个就是那种碱水井,打出来的水没法入口。

北京作为国都,吸引了各方举人来考试,中进士当官。这些人很多都是江南的,江南人有个习惯,爱喝茶,喝的又是绿茶。当他们把江南的绿茶带到北京来喝,拿北京的水冲,那茶是什么滋味?不堪入口。

所以,这些离乡的人在北京既要讲究喝茶,又要好喝,怎么办?只能喝茉莉花茶,用茉莉花的那个香气,把水碱的味儿给压掉。

离乡的人在北京既要讲究喝茶,又要好喝,怎么办?只能喝茉莉花茶,用茉莉花的那个香气,把水碱的味儿给压掉。

茉莉花茶的底子还是绿茶,但它不是发酵茶,所以用碱水泡出来的味道不会那么冲。这就像一个长得不怎么样的女人,她可以通过浓妆艳抹、喷香水来掩盖身体的缺陷,让自己赏心悦目些。

现在,北京的水改成自来水了,将密云水库的水通过京密引水渠引到自来水厂,做成自来水,这个水才好喝。密云水库海拔很高的,如果它决了堤,那冲下来的水能把北京给淹了。

梁冬:那西北方的水水质都比较硬吗?

徐文兵:西北方的水水质都偏硬,而且水碱特别大,水土刚强!而真正能泡出茶性的水必须是什么?软水,只有软水才能把茶香、茶气泡出来。茶是木之精,西北是金石之地,水土刚强,正好把茶气给杀掉了。这就是“摧枯拉朽”,茶肯定不好喝了。

西北方的水水质都偏硬,而且水碱特别大,水土刚强!而真正能泡出茶性的水必须是什么?软水,只有软水才能把茶香、茶气泡出来。茶是木之精,西北是金石之地,水土刚强,正好把茶气给杀掉了。

梁冬:所以,西方的人是不是比较容易得结石?

徐文兵:对,好多人患结石病跟他们所喝的水有关。

至于说西方“多风”,多的这个风,就是西北风。北京上风上水,风从西北方向刮过来,如果北京空气污染厉害的话,就会把这些受污染的空气全刮到东面和南面,所以住在北京东南面的人,会感到空气更污浊一点。

梁冬:这就是说,西北方的人民把空气先污染一遍,再给下风向的人们,是吧?

徐文兵:而且,这个西风肃杀凛冽,容易伤人。它不像我们说的春风、东风那样,温暖有生机,它带的是一种杀气,所以在西北地区生活不容易。

西风肃杀凛冽,容易伤人。它不像我们说的春风、东风那样,温暖有生机,它带的是一种杀气,所以在西北地区生活不容易。

3.水土刚强的地方,人也刚强

梁冬:“水土刚强”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?

徐文兵:“水土刚强”,一个是水刚强,一个是土刚强。所谓土刚强,就是说西方的土地非常薄、非常贫瘠,含有腐质、营养成分不多,不像东北黑土地那样,一攥能攥出油来。

正因为它土薄,所以不容易培养出好的植物。有的地方干脆寸草不生,因为土地刚强,就不易培养出柔弱的东西。到处是沙漠、戈壁。沙漠是沙子,戈壁全是石头,这真是应了那句话“金石之域”。

另外,西方的水也刚强。水的矿物质含量、水碱都比较大。在这种地方煮水,茶壶里结的水碱、水垢就会特别多。一壶水煮出来,你就能看见底下厚厚的一层。

现在很多广告宣传说自家卖的矿泉水里面含有很多矿物质。水里面矿物质含得多就好吗?事实上,水太刚强了也不好。

现在很多广告宣传说自家卖的矿泉水里面含有很多矿物质。水里面矿物质含得多就好吗?事实上,水太刚强了也不好。

4.“其民不衣而褐荐,其民华食而脂肥”

吃华食、穿粗衣,才可抵御西风

为什么西方人要穿得“粗枝大叶”

梁冬:西方的人是不是也刚强一点呢?“其民陵居而多风,水土刚强,其民不衣而褐荐”,这个“不衣而褐荐”里的“褐”是什么意思?好像说的是粗麻的衣服,对不对?

徐文兵:因为西方多风,对当地人伤害比较大,所以他们的衣着跟中原或者东方的人不一样。中原人或者东方人可以穿丝、穿绸,穿轻薄的东西,西方人则穿得“粗枝大叶”,他们穿粗毛、粗麻织成的衣服。在西方要是穿细软衣服,纯粹就是在找病。

因为西方多风,对当地人伤害比较大,所以他们的衣着跟中原或者东方的人不一样。中原人或者东方人可以穿丝、穿绸,穿轻薄的东西,西方人则穿得“粗枝大叶”,他们穿粗毛、粗麻织成的衣服。

这个“褐”的意思是这样的。古代有句话叫:“披褐怀玉。”就是说,你别看我穿的是麻袋片,但是我怀里边儿有宝贝。这是古代的一种说法,咱现在也有种说法叫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,意思则恰恰相反。“披褐”就是指穿那种用粗布、粗麻做成的衣服,有的时候西方人干脆就穿个羊皮坎肩。

梁冬:基本上就是波西米亚风格。

在西方生活,得多吃肉才行

徐文兵:“其民不衣而褐荐,其民华食而脂肥”,说的是:西方人为了抵御这种刚烈的西风,或者多风的天气,所以吃得很厚重,皮下脂肪特别厚。

在这里,我们说一说“肥”的本意。现在一说减肥,好像就是说减去身上的脂肪。其实,肥的本意绝对不是脂肪多,而是指人肉多、肉厚。北京以前卖驴肉的是这么吆喝的:“驴肉,肥——”你说那个驴整天就是干脚力活,哪有什么油啊?这指的是肉,肉多叫肥,肉少叫瘠,贫瘠的“瘠”。

鲁迅写《狂人日记》,医生给狂人看病,狂人就想:这家伙是个屠夫,要杀我,杀我之前先来揣揣我的肥瘠。意思就是说医生要看看他哪儿肉多哪儿肉少,这其实是一个被迫害妄想的症状。

肥的本意绝对不是脂肪多,而是指人肉多、肉厚。

梁冬:那我们现在所说的“肥”其实指的什么?是指“脂”太多吗?

徐文兵:现在我们说这人肥、油太多,说的就是他的皮下脂肪。这个脂和肪是什么样子?有个成语叫“肤如凝脂”,脂肪是比较凝固的。而现在我们说这个人“肥”呢,是指那些囊肉,软囊囊的那些东西,挺个大肚子。这个状态古代人叫“腴”(yú),肉字边儿,加一个童叟无欺的“叟”,就是指老头儿的那个“叟”。像膏腴、丰腴,这个“腴”就是我们现在说的“肥”,指油太多了。

梁冬:所以,西方的当地人为了避开这些“虚邪贼风”,吃得比较厚重。这就是《黄帝内经》上说的“其民华食而脂肥,故邪不能伤其形体”。

徐文兵:处在西方这种风大、沙土多、沙尘暴频繁的地方,全靠身体的底子厚。只有底子厚,保护力强的人,才能适宜生存。

处在西方这种风大、沙土多、沙尘暴频繁的地方,全靠身体的底子厚。底子厚,保护力强的人,才能适宜生存。

梁冬:一个西方的人突然去了东方得多难受啊,他都发不出来。

5.“故邪不能伤其形体”

水土刚强的地方,结石病最多

梁冬:对于从西边儿来的人,我有一个理解:为什么会在肚子里生那么多病呢?可能是因为外面的东西进不来,不会虚邪贼风;内里的毒也散不去,因为他们的皮肤比较厚,对不对?所以都憋在肚子里面,全成内丹了。

徐文兵:精气所结是丹,如果是病气所结,那就是瘤子,结的是邪恶的东西。

精气所结是丹,如果是病气所结,那就是瘤子,结的是邪恶的东西。

很多人对中医都有不同理解,最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:阴阳不分,清浊不分。上期我们讲《金匮要略》时说到“其臭腐”,庄子也说“道在屎尿中”,结果有的人就把自己泡在粪池子里。他不理解经文,又虔诚地要学道,结果就干出了此等荒唐之事。

像我们刚才说的“结丹”,如果我们下焦功能是正常的话,就会腐化生出精气。但如果功能不正常,就会腐败,产生浊气。病人身体里长出的那些瘤子,其实是有地方供养的。谁来供养?《黄帝内经》上说“大肠者传导之官,变化出焉”,是大肠。可见,好的变化是从大肠出来的,坏的变化也是从大肠出来的。

所以说,西方人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:一个是肺的问题;一个是大肠的问题。

西方人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:一个是肺的问题;一个是大肠的问题。

对身体来说,西方强烈的风首先会影响皮毛,其次是影响鼻子,还会影响到肺和大肠。再加上西方水土刚硬的因素,身体里就很容易出现结石。

现在很多人都生活在水土柔弱的地方,却不甘心,非要让身体里的水土变得刚强。怎么办?补钙。

现在很多人都生活在水土柔弱的地方,却不甘心,非要让身体里的水土变得刚强。怎么办?补钙。

梁冬:补钙其实就是水土刚强吗?

徐文兵:就是,补钙会让身体里的水土变得刚强起来。但大家没考虑到一个问题,补钙补哪儿了?怎么能保证它不变成结石,怎么能保证它不变成骨刺,不变成骨质增生?这些都是人为地给自己身体施加化肥造成的疾患。

要应对这种水土刚强造成的身体不适,也有一个办法。现在甘肃那边儿有的地方很缺水,于是人们就在当地搞水窖,把雨水给存起来,慢慢喝。

但在饮用这个水之前,一是要煮开,也就是消毒。另外一个,还要在里面放点叫“澄(chéng)清”的东西,从而使水里含有的过量矿物质沉淀下来。喝上面的这层清水,就会减少 “病生于内”的可能性。

梁冬:西方人腠①(còu)理比较紧凑,肌肤也比较厚,所以外邪进不来,内毒也散不出去,容易长瘤。而那些平时病怏怏的,容易感冒的人,反而很少长各种瘤。

西方人腠理比较紧凑,肌肤也比较厚,所以外邪进不来,内毒也散不出去,容易长瘤。而那些平时病怏怏的,容易感冒的人,反而很少长各种瘤。

①腠:肌肉的纹理。

6.“其病生于内。其治宜毒药”

西方人的很多病都在肚子里

“华食”吃多了,易得肠胃病

梁冬:“故邪不能伤其形体,其病生于内。其治宜毒药”,西方人由于腠理比较紧密而且水土刚强,所以身体的很多问题都“留”在肚子里面,西方人便发明了用药在肚子里面解决问题的一套策略与方法,“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”。

西方人由于腠理比较紧密而且水土刚强,所以身体的很多问题都“留”在肚子里面,西方人便发明了用药在肚子里面解决问题的一套策略与方法,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。

徐文兵:相比于东方人,西方人不会得疮疡病,因为他们自我保护得非常好。另外,所谓的“华食”就是说他们吃的东西品种比较杂、比较多。华嘛!花叉着来,就是花开的那个样子。

梁冬:那么西方人会得什么病呢?

徐文兵:东方人就吃鱼盐,总吃一种东西,偏了,往往会造成五脏六腑的失衡;而西方的人是“华食”,容易得肠胃疾病。

要治疗肠胃病,也就是我们讲的六腑病,东方人用砭石。现在的刮痧就相当于砭石疗法。而古代人想破脓,用的是哪种利器?就是小针刀,或者是把一个瓷碗摔地上,用瓷碗那锋利的边“嗖”一下划破,这都叫砭石疗法。

但对西方人来说,既然病不在表,在收引,在自己的肠胃里面,那用的治疗方法就不是外治法,而是内治法。这个内治法是指服药。

“毒”是指凝聚起来的那种能量

徐文兵:关于服药,《内经》上说“治宜毒药”,我们来讲讲这个“毒药”的“毒”是什么意思。

梁冬:其实,我觉得毒可能就是指不平和、不中和,有偏性的药。

徐文兵:我们说这个东西有毒,是指它的偏性。但“毒”的真正含意呢,是指凝聚起来的那种力量。

我们说这个东西有毒,是指它的偏性。但“毒”的真正含意呢,是指凝聚起来的那种力量。

比如说一个人眼毒,是说他那个眼神凝聚起来,好像一眼就能把人看透、看穿了。如果一个人神是散的,看东西眼还是花的,你说这人眼毒不大可能。

梁冬:我们还说这人手毒,手毒就是暗劲儿很重,是吧?

徐文兵:就说手上那个劲儿能凝聚到一点。“哎呀,你手这么毒!”“下手这么狠毒!”狠是狠,毒是毒,古代这个毒的意思是指凝聚起来的那个能量。

梁冬:压强比较大!

徐文兵:那么,我们所谓的“以毒攻毒”是指什么呀?是说用另外一种相反的凝聚起来的能量,去中和现有的毒,这叫“以毒攻毒”。通俗点说,你体内已经有一种凝聚起来的能量,我用另外一种能量去平衡它,叫以毒攻毒。

那么,我们所谓的“以毒攻毒”是指什么呀?是说用另外一种相反的凝聚起来的能量,去中和现有的毒,这叫“以毒攻毒”。

解毒和释毒的学问

徐文兵:治毒还有一个办法,叫解毒。什么叫解毒?

梁冬:把它化开是不是?

徐文兵:我们经常说解释,请你解释一下,什么叫解?什么叫释?

梁冬:“解”是不是有点像物理的感觉,一个扣一个扣地打开;而“释”呢,有点冰释前嫌的意味,用温度把它化开。

徐文兵:靠点谱了。其实,我们都有这个慧根,就是大家没往这儿想。

解和释不一样。就像“庖丁解牛”,你要写成庖丁释牛就不对了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解和释有什么区别?

梁冬:解是物理手法,释是化学手法。

徐文兵:不对,有点接近,但是不大对。

梁冬:那到底这个“解释”是如何解释的呢?请徐老师和我们解释一下“解释”。

徐文兵:碰到每个问题时,我就一直在想。有时候想通了,特高兴;有时候想不通,就只好接着再想。

梁冬:闻道则喜嘛。

徐文兵:“庖丁解牛(páo dīng jiě niú)”,你看这个“解”,它用了个“角”,上边还有个“刀”,是吧?这个“解”是什么?从内部瓦解。对于一头牛,你得从内部给它剔开,筋是筋,肉是肉,骨是骨,给它分开,从内部给它瓦解掉,这叫“解”。

而“释”是什么意思呢?我拿绳子给你捆住了,那不叫解开,那叫释开。我们现在选的《黄帝内经》的这个版本,是唐朝太医令——王冰编辑的,隋朝有个叫杨上善的人,他编的是另外一本,叫《黄帝内经·太素》。

王冰潜心研究《素问》达12年之久。在写《黄帝内经》这个版本序言的时候,他第一句话叫:“夫释缚脱艰,全真导气,拯黎元于仁寿。”

“释缚脱艰”,什么叫“释缚”?就是把外在强加给你束缚心性的那种东西给解脱开,这叫“释”,从内部给它分开则叫“解”。

“释缚脱艰”,什么叫“释缚”?就是把外在强加给你束缚心性的那种东西给解脱开,这叫“释”;从内部给它分开则叫“解”。

另外,这个“释”还有稀释的意思。它本来是凝聚起来的毒,把它散开了,就没毒了。它就不具有那种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伤人的可能性了。

你看警察驱赶那些闹事儿的,外国警察拿高压水龙头镇压,而我们中国警察去了,就喊:“散了,散了。”

梁冬:应该喊:“解了,解了。”

徐文兵:人一散了,它就不具有任何攻击性和伤害性了,因为这些东西要聚在一起才会有可能形成毒。

所以我们经常说的“解毒”,有的是从内部给它瓦解掉,这叫“解”;而你从外部给它松绑或把它的浓度给降低了,这就叫“释”毒。

所以我们经常说的“解毒”,有的是从内部给它瓦解掉,这叫“解”;而你从外部给它松绑或把它的浓度给降低了,这就叫“释”毒。

梁冬:那“大解”“小解”的意思呢?

徐文兵:“大解,小解”其实是用错词了。当年,明朝搞了个大移民。山西这个地方是“躲在小楼成一统,管他春夏与秋冬”,不管外边的事,所以山西一直是安定的,人口繁衍得很好。可其他地方战乱频繁,人口稀少,所以明朝皇帝就强迫山西人往其他地方迁。

怎么迁?就是捆上你的手,拴根长绳子,强迫你走。途中你要去大小便怎么办?就得解手。他们对官兵说:“求求您把我手解开,我去撒尿。”官兵就问了:“你是大解还是小解?”如果是小解,松一下就行了,大解就全松开。

其实按我刚才讲的,“解手”应该叫“释手”,把外在束缚给分开,让人更自由一些。

7.“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”

如何利用药的偏性来纠正人的偏性

中药最好的产地在西方

徐文兵:西方人大多皮糙肉厚,穿的衣服都是麻的。治疗西方人的病,如果病在肠胃,用口服毒和药。

西方的毒药是最地道的药材,大部分中药最好的产地都是西方,特别是川药!

西方的毒药是最地道的药材,大部分中药最好的产地都是西方,特别是川药!

梁冬:对,附子。

徐文兵:现在医生开药,川黄连、川厚朴、川贝、川芎(xiōng),都是四川出产的最好。为什么?“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”。

自打“扶阳派”逐渐闻名以后,附子也被大家所熟知,急救、回阳救逆的时候离不开这个药。

自打“扶阳派”逐渐闻名以后,附子也被大家所熟知,急救、回阳救逆的时候离不开这个药。

但是,国家药典上规定,附子用量不能超过9克。所以现在医生们都不敢用。不敢用意味着什么?很多人本来能被救过来,却因此白白地送命,很可惜。

我刚才说“毒药者亦从西方来”,还有一个意思。不知大家发现没有,很多中药的原产地并不是中国。所有带什么“胡”“番”这些字眼的药,比如说胡椒、胡麻、胡瓜、藏红花、番茄、番木瓜……尤其是香料药,都是从西方阿拉伯地区过来的。

中国有一条丝绸之路,出口丝绸、瓷器,换回来的全是这些香料。福建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海港,阿拉伯国家很多香料药都是从这里进口到了中国。

而且,这些进口的药都是很有名的中药。比如说现在用来止痛、活血化瘀的中药—“乳香没药(mò yào)”,特有意思,没药叫“Myrrh”,英文音译过来的。中东地区有一种树叫“Myrrh”,根据《圣经》记载,耶稣出生的时候,有三个“King”去探望他,分别带着不同的礼物,其中一个King拿的就是“没药”!

这个“没药”和“乳香”都是“Myrrh”这种树流出来的树胶,凝固之后再做成的药,止痛、活血化瘀效果特别好。

这个“没药”和“乳香”都是“Myrrh”这种树流出来的树胶,凝固之后再做成药,止痛、活血化瘀效果特别好。

一些基督教、天主教教堂里都有个小炉子,底下放个小蜡烛点着,上面放着树胶颗粒,燃烧放出阵阵香味儿,这些树胶就是乳香和没药。

西方人把它用作香料,而到了中国以后,它便成了中药。这就涉及中药的定义,什么叫中药?

梁冬:不是中国产的药,而是以中医思想来用的药!

徐文兵:高明!所谓中药者,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的药物,不管它产自哪儿。砂仁、茴香,这些药都是从南方(包括赤道以南、赤道中)或者西方国家过来的,但这些东西为我们所用,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去用,就叫中药。

所谓中药者,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的药物,不管它产自哪儿。

可惜,现在的医学是在用西医的理论来指导用药,先分析它有哪些化学成分,得出结论再来用药。这么用挺好,我们不反对,但是这绝不是中药!

现在的社会,“智”在发达,“慧”在没落

徐文兵:说到这,很多人可能会跟我抬杠:“那都是药嘛,你管它怎么用呢!”意思是说,药是恒定不变的,怎么用它都一样,都有那种药效。

梁冬:此言差矣!

徐文兵:举个例子,同样的油、调料、菜、肉,普通人炒盘菜跟厨师炒出来的能一样吗?再举个例子,下棋时,大家用的都是同样的棋子,为什么会有输有赢?

现在的社会,“智”在发达,“慧”在没落,大家都去关心有形有质的东西,而忽略了人的思想。有了飞机大炮不一定能打胜仗,操作者怎么用它很重要。而且,领导的指导思想是最关键的。为什么民国以后会出现军阀混战?因为大部分军阀首领都成不了气候——就是个军人,而不是政治家。

现在的社会,“智”在发达,“慧”在没落,大家都去关心有形有质的东西,而忽略了人的思想。

梁冬:对,阎锡山就站在山西的角度看问题,陈炯明就站在广东的角度看问题,他们都没有站在国家的角度去看问题。

徐文兵:军阀首领会觉得,我的军队战斗力强,哪有钱就打哪,哪有地盘就占哪。他们追逐这些蝇头小利,缺乏战略的高度。而真正有战略高度的领导者,会为了全民族的利益,为了全中国的利益而战。

要是真正的政治家来指挥这些职业军人打仗,那就不一样了。他们就会考虑:哪些仗该打,哪些仗不能打。这就叫战略思想。

中药的使用也是一样,不懂中医理论去用药,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,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。

越有个性的药,越能治大病

梁冬:所谓的毒药都是以毒攻毒的,大部分的药都是不平的,否则怎么做药呢?

所谓的毒药都是以毒攻毒的,大部分的药都是不平的,否则怎么做药呢?

徐文兵:对,如果药没有偏性,那么它也无法纠正病人身体里出现的偏性。

中药里面有个“和事佬”叫“甘草”。“甘草”这味药好像在什么药方里都能出现,百搭。但“甘草”能治病吗?有些病它也治不了。

而真正治病的药,像大黄、附子,它们都是鲜明的、个性的,具有毒性的药。附子有毒,大黄也有毒,细辛也有毒,但一个善用药的人,就像一个善用兵的将军一样,知道这个人的特点,会给他一个发挥特点的机会。

附子有毒,大黄也有毒,细辛也有毒,但一个善用药的人,就像一个善用兵的将军一样,知道这个人的特点,会给他一个发挥特点的机会。

但这些人、这些药到了“和平”时期,就很危险。好多人等到战争结束了,“飞鸟尽、良弓藏;狡兔死、走狗烹”。没仗可打了,就得给这些好战分子一个好的管束,不然的话,这些人就会闹事儿。

美国巴顿将军为什么后来被免职了?因为到和平时期了,巴顿这个好战分子还想打、还想闹,总统艾森豪威尔干脆就给他免掉。这其实就是把他的“毒性”给消掉。

“其病生于内,其治宜毒药。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。”所谓是药就有三分毒,中药内服的这些学问和技术实际上是从西方过来的。

所谓是药就有三分毒,中药内服的这些学问和技术实际上是从西方过来的。

梁冬:所以说,欧阳锋是得大道者。

徐文兵:有道理!东邪西毒!金庸老师还是相当有文化的!

不按中医思想来吃,再好的中药也成毒药

徐文兵:前一段时间,有大夫用龙胆泻肝汤治病,结果病人吃出肾坏死、肾结石。有人就怀疑是中医有问题。出医疗事故了,就说中药有问题,这种看法肯定是片面的。但这种现象特别普遍,尤其在日本表现得十分典型。

日本人很喜欢“汉方”,他们能够把《伤寒论》里所有条文、所有方子的用量都研究到极致,甚至连伤寒论有多少字都知道。但这都是“只见树木,不见森林”。

日本人很喜欢“汉方”,他们能够把《伤寒论》里所有条文、所有方子的用量都研究到极致,甚至连伤寒论有多少字都知道。但这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。

比如说,中医用“白虎汤”能退烧,那么日本人就会去研究“白虎汤”里有什么东西:石膏、粳米。研究半天纳闷了,这怎么能抗病毒、抗感染呢?他们研究不明白这个问题,因为他们的思维方法本身就错了。

用这种方法去搞中医研究,反而把中医都搞坏了。在日本出现了一起这样的医疗事故——用汉方“小柴胡汤”出现大规模的肝损害。制药厂把“小柴胡汤”制成那种非常好的冲剂,就跟雀巢咖啡似的,即冲即饮,技术很高明。但是医生不知道“小柴胡汤”的使用禁忌,只要是肝炎,符合这个“往来寒热,心烦喜呕,默默不欲饮食”的症状,都给病人用“小柴胡汤”,不管虚实寒热。结果把好多人吃得肝纤维化、肝硬化、肝坏死,搞得那个制药厂也倒闭了。

最后,这些人不反思自己对中医理论不精通,却说什么中药有害,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错误。不懂中医理论搞中药,那是“人祸”而不是“药祸”。

不懂中医理论搞中药,那是“人祸”而不是“药祸”。

梁冬:产业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。IBM以前是卖电脑的,后来却把电脑卖给联想。因为人家卖的是Total Solution,卖的是整体解决方案。也就是说,谁要生产什么设备,系统提成用Intel、联想、Cisco的,最后解决问题,就得用IBM。所以,IBM就变成卖思想了,不再看器、术、法,而是看道的层面,从此完成了一个有意思的转型。

徐文兵:很多人说中药是中医的精华,其实,中医离开中药照样可以生存。这就跟高手比武一样,你用你的龙泉剑,我用我的青冥剑,大家根本没必要去关注那个剑到底怎么样,重点是招式。所以说,中药背后的中医思想很重要。

20世纪,反中医派流传一句话“废医存药”,就是说中药是有效的,中医是没用的,把中药保留下来就可以了。这就相当于把厨子都杀了,把菜都保留下来,那怎么做菜呢?

20世纪,反中医派流传一句话“废医存药”,就是说中药是有效的,中医是没用的,把中药保留下来就可以了。这就相当于把厨子都杀了,把菜都保留下来,那怎么做菜呢?

梁冬:有道理!说到此处,徐老师,我有个技术问题想问一下您。有一天晚上,我夜读《本草纲目》,然后看到上面说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做药。饭是一味药,人的头发也是一味药,其中还讲到了一味药叫“人中黄”,什么东西叫人中黄?

徐文兵:是把甘草末放到一个竹筒里,然后放到粪坑里去浸。

梁冬:这个“人中黄”的制法有时间限制,我看书上说好像得冬天浸,春天出,是吧?

徐文兵:对,就是要得“腐气”,就是那个腐臭之气。它是治疗那种大肠杆菌已经全部被干掉,吃什么拉什么的病。有这么个笑话,挺恶心,但是有道理。有个病人说:“大夫,我吃什么拉什么。吃苹果拉苹果,吃米饭拉米饭。”你知道大夫说一句什么话?

梁冬:你拉什么再吃什么吧。

徐文兵:大夫说:“那你只能吃屎了。”

梁冬:哈哈哈。

徐文兵:对呀,吃屎就拉屎嘛!这话很糙,但是利用这种腐臭、发酵的东西去培养人体那些有益菌,在治疗上是颇有道理的。“人中黄”就是说的这种东西。

博客评论
还没有人评论,赶紧抢个沙发~
发表评论
说明:请文明发言,共建和谐网络,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。